首页 > 国商学院 > 正文
国企环保业务三类模式
 来源: 日期:2020-4-17 14:36:02 

     近年来,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环保产业,颇受企业关注与资本追逐。环保产业的外部性与公益性特征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共用事业属性,决定了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行为对产业整体发展助益有限,因此,环保领域的国有资本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企业角度定位的责任与担当,发挥着行业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本文以国有资本中的中央企业为例,分析总结国有资本发展环保业务的几种模式。

     

央企环保业务布局现状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指出,要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治理效果为目标,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统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20167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要求对服务国家战略目标、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共用技术平台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大国有资本投资力度,发挥国有资本引导和带动作用。在政策引导和自身发展需求的牵引下,近年来,不少中央企业借助各方面优势布局发展环保业务。

1. 业务涵盖全、分布广,服务类占比达七成

     原中国环境规划院研究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的全社会投资将达17万亿元。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96家央企中,涉足环保产业的已超过半数,涵盖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理、大气治理、生态修复、环保服务、噪声与振动控制等六大领域及30多个子类,业务类型涵盖环保技术和设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等,其中服务类业务占比达7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水污染治理业务的央企约40家,包括工业废水、污水、水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中水等细分业务领域;从事固废处理业务的央企约30家,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危险废物、大宗工业固废、农林废弃物、污泥处理等领域;从事大气治理业务的央企约30家,包括除尘/脱硫/脱硝/碳捕捉、VOCs、汽车尾气和雾霾治理等领域;从事环保服务业务的央企约30家,包括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评估及环保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领域;从事生态修复业务的央企约20家,包括土壤修复、园林绿化、沙漠化治理等领域;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业务的央企数量在10家以内。

2. 产业发展有集中、有专攻,与主业关联配比适中

     从环保业务与各中央企业主业的相关性角度来看,除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主业为环保产业外,其他央企的环保业务占自身营业收入的比重均不超过1%。在主业为非环保产业的央企中,除噪声与振动控制领域与主业高度相关之外,其他环保细分领域业务与主业相关性强的占比约40%,与主业相关性一般的占比约32%,与主业相关性弱的占比约28%

 

国有企业环保业务主要模式

     总体来看,国有资本布局环保业务主要有三类发展模式。

模式1:作为服务主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环保督查日趋严格和常态化、企业环保治理需求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央企及地方国企选择从自身的环保治理需求出发,将环保业务作为服务主业绿色发展、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支撑性业务。能源、石化、电力等领域的央企自身主营业务需要末端处理,依托生产流程中节能与污染治理需求,培养“自治”能力,符合政策倡导非环保主业央企发展环保业务的初衷。如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等央企将大气污染治理业务作为服务主业绿色发展的支撑。

     企业通常采取在旗下设立专业的环保子公司来整合资源,支撑环保业务发展。如中国石化、中信集团、中国铁建、中冶集团、徐工集团等都已经设立了环保子公司,整合集团优势资源,主攻环保业务。2015年8月,中国石化在湖北武汉成立了中国石化节能环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优化整合了中国石化上游油服业务中石油工程建设板块拥有的核心环保技术等优势资源,致力于打造面向国内外节能环保市场的综合一体化工程承包商和技术服务商;20167月,由中交疏浚(集团)有限公司发起,与中交机电工程局、中和物产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了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为中国交建旗下环保产业平台公司。

模式2:依托既有业务进行产业横向拓展

     国有资本发挥与环保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和优势,进行邻近产业转型。一部分央企凭借工程业务优势进入环保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中国能建、中国交建等进入水务及生态环境治理业务领域;一部分央企进入政府主导的城乡环境治理市场,如葛洲坝、中国建筑、中国铁建等从建筑工程行业拓展到环保工程领域;基于PPP项目中诸如河道治理、园林绿化等非运营的公益类项目模式设计与建筑类企业的业务相对契合,中国建筑、中国中车、中船重工等则依托既有业务横向拓展至固废资源化、水处理、生态修复等环保领域。

     随着业务发展,此类企业已认识到仅依赖施工类的简单商业模式,即便因为PPP获得短暂的市场增量,也很难为企业的竞争力培育及长远发展战略提供持久的支撑。因此,企业采取通过设立环保公司来聚焦运营能力提升并谋求转型,业务类别也从水务逐步拓展到固废处理、农村污染治理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涉足环保业务的央企中,涉及水污染治理领域的最多(约40家),涉及固废处理(约30余家)和生态修复(约20余家)等政府付费的环保运营领域的也相对集中。

模式3:通过投资并购培育新业务增长点

     环保产业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有新增业务以支撑企业持续发展需求或具有特定投资功能的央企来说,是培育新业务板块及增长点的重要选择。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央企为支持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平衡其他业务领域业绩而培育环保产业;中国诚通、中国国新等央企将环保业务作为其众多投资领域中的重要一环。

     发展环保产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央企推动环保业务发展,一方面旨在释放市场潜在需求,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环保业务能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一部分央企通过并购获得先进技术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如葛洲坝集团并购凯丹水务、航天科工集团并购凯天环保、航天建设集团并购德国WKS,均以投资方式强势进入污水处理、垃圾焚烧、生态修复等领域;一部分央企由于主业所在行业整体处于转型期,加速跨界布局环保业务,如中国铝业、鞍钢集团、中国宝武、中信集团等以出资成立环保产业集团的形式跨界进入环保领域;一部分央企自身资源不足以支撑环保业务的规模扩张,则采取联合发展的方式进入环保产业,如中国交建借助桑德集团进入垃圾处理领域、中核集团借助高能环境进入危废处理与生态修复领域。


国资发展环保业务大有可为

     1. 集中力量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抓薄弱、限时有效、集中攻坚”的高标准、严要求。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关键阶段,传统末端治理供给市场基本饱和,遗留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资源分散化的低端发展、重复建设模式已难以适应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治理对于环保产业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经济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环境治理领域,中央及地方国企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充分发挥资本、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以规模化、系统化的综合供给能力和模式创新,集中力量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2. 发挥国有资本对环保产业的引导作用

     环保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国有资本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中央及地方国企依托自身主业在全国各地的项目应用来布局环保业务,可带动各地环境治理公共服务能力及效率的提高,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环境设施运营和环境治理能力与资源的流动,对于提升整个环保行业设施运营和公共服务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环保治理领域大有作为的同时,也为环保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构建了互利共赢的商业模式和协作机制。

3. 协同发展支撑环保产业做强做优做大

     随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的刚需,生态文明框架下环保服务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环保服务逐渐从过去的点状、末端治理向整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环保产业开始步入3.0时代,对环境治理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4月底,黑龙江全省13个市(地)总规划投资额84.76亿元的固体废物治理项目,由光大国际、中国环保、瀚蓝环境三家中标;今年5月初,总投资44.45亿元的湖南省岳阳市中心城区污水系统综合治理PPP项目被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牵头人)与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联合中标。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仅凭一己之力“单打独斗”,已很难称雄环保产业3.0时代。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环保产业需求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既充分竞争又相互混合、优势互补的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协同开拓环保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将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在规范化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

 

 

(本文有关数据参考了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电力环保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作者单位

李小璐 逄锦福 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

高永华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收藏本页

版权所有 国商联盟京ICP备13030816号 Powered by 国商联盟 ©2008-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