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建设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步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阶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认同。截至目前,中国已同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了超过2000个合作项目。务实合作不断深化,共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合作走深走实
数据显示,2016-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6万亿美元,占外贸比重提升至29.4%;直接投资721亿美元,占比提升至13.7%。中国着力做优做精重大项目,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生根,促进了互联互通和当地经济发展,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商务部研究院“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研究所所长祁欣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7年来取得一系列开创性、引领性、机制性成果。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成功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国际社会掀起“一带一路”热潮,凝聚了世界各国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心声。中国不断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深化经贸合作,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持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词。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一带一路”副研究员王是业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互联互通、产能合作进一步加强,推动与相关国家开展沿线的第三方市场开发;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关系得到深入发展,政策协调不断深化,人文交流持续加强,为构建“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重挫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投资活动萎缩,抗击疫情让各国人民真切感受到全人类命运与共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共建‘一带一路’成绩抢眼,充分表明了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合作抗疫、共克难关、恢复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祁欣说。
贡献中国智慧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不断深化,外延更加扩展,呼应了各国对全方位、宽领域、创新性、持续性拓展合作的需求。
在王是业看来,首先,“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势,有助于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紧密合作,对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加强国家间的理解、推动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身就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其次,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分享自身经济增长和转型的经验,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例如,基础设施缺位掣肘发展中国家国内发展和对外交流,中国倡导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运用自身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累的能力,创新合作方式,推动沿线补足基建短板。中国还与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特别是加强在能源、建材、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夯实沿线国家的发展基础。
最后,高度重视政策协调,通过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商签合作协议等方式与相关国家沟通发展理念,对接发展战略,寻求合作机遇。这种平等协商的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秩序完全不同,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权利和诉求受到充分尊重,互利共赢得到切实落实。
祁欣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打造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复苏之路、增长之路,破解当前全球性发展难题,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相关国家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
来源:商务新闻网
编辑:张似玉